![]() |
|
中国矿业报:特优图幅背后的坚守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实施银坑幅矿调项目纪略
2025年2月19日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姬亮
前不久,由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以下简称“第七大队”)完成的1∶50000银坑幅在众多展评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图件展评特优图幅,排名全国第一。该成果新发现矿点9处,提交找矿靶区3处,验证钻孔揭露厚度8.16米银铅锌工业矿体,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银坑幅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所属成矿区带划分位于南岭成矿带北东缘与武夷山成矿带西缘交汇部位,已发现钨、铅、锌、金、银、锰等矿产资源,是赣南最早采金炼银的矿区。对这片地区,第七大队并不陌生。从20世纪50年代在银坑地区开展1∶10000磁法普查工作起,该队几代地质人始终没有停止对该地区地下资源的探索。由于成矿作用复杂,成矿规律研究薄弱,前些年,这里的找矿工作“只见星星,不见月亮”,一直未能取得更大的找矿突破成果。
2017年,第七大队承接了“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如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银坑区域实现找矿成果的飞跃,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是该队实施此项目的初衷。项目启动后,第七大队组建了由时任总工程师曾载淋为首的项目组。同时,项目组邀请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们对项目质量进行全程把控指导。
项目成员贺根文回忆道:“在去项目部的途中,我一直虚心向前辈们请教,收获颇丰。”在地质填图工作中,贺根文以身作则,要求每个队员积极沟通交流,主动向老前辈取经,多拍照片留存资料,多采标本深入研究。
地质填图是矿产地质调查的核心环节,新时代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革新中。此次矿调工作全面运用DGSS数字化填图系统,做到了集多种信息于一体,构建图幅空间数据库。
负责项目数据库建设的于长琦初次接触数字化填图系统,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和各类数据格式,一度感到无从下手。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断钻研、反复请教,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仔细核对和修改。“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最终的图件美观和属性正确。”于长琦说,要确保每个属性录入的正确,就要对每个实体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完善。凭借着极强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于长琦成功掌握了数字化填图系统的使用,圆满完成2万多条数据的录入工作。
钻孔施工是找矿过程的关键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果质量。项目组秉持“一钻见矿”的决心,从选址到开钻,每一步都慎之又慎、反复论证。终于,项目施工的唯一钻孔精准命中预定矿化体,见矿率达100%。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既考验技术水平,又考验体力耐力。武夷山脉纵横交错,春夏季潮湿暴晒,秋冬季阴冷多雨。队员们每天要徒步穿梭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克服天气与环境的双重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探寻地质奥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野外工作质量和成果报告均获评优秀。
总结成矿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是实现找矿突破的有力抓手。该项目以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和“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重点针对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控岩控矿构造、成矿结构面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开展了系统研究,首次构建了区内破碎带蚀变岩型银铅锌多金属矿“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模型,有效指导找矿勘查实践。
在服务找矿突破中,该项目成效显著。银坑幅典型矿床研究成果指导牛形坝整合矿区实现找矿突破,新增铅锌资源量30余万吨、金10余吨、银600余吨,达大型银矿床规模。
得益于该项目良好的工作成果和口碑,第七大队乘胜追击,先后承担实施整装勘查项目仙下幅、版石幅、下营幅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总面积达1377平方千米。其中,下营幅新增两处锡矿产地,提交锡远景资源2.8万吨;仙下幅高陂找矿靶区已探获隐伏厚大钼矿体,预计可提交中型钼矿床1处。随后,为推动矿调成果应用转化,第七大队积极申报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6项,进一步提升了赣南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水平,有力助推区域矿产勘查开发和地方矿业经济发展。